作為T1級市場,歐美是不少游戲公司在出海路中想要攻下的一畝三分地,越頭部的市場競爭自然也越激烈,不過在冰面之下其實有著不少值得探索的方向。
最近,在歐美市場GameLook就注意到兩款增速飛快的游戲,他們分別是出海游戲《異世界:慢生活》(Isekai:Slow Life)與國外公司發(fā)行的《Total Battle:War Strategy》。
關注GameLook的朋友其實知道,這兩款游戲算是“熟客”,10月初,二者因為成績突出,GameLook曾分別對這兩款游戲進行了報道,而在一個月過后,這兩款游戲仍保持著十分迅猛的漲勢。
第三方數(shù)據(jù)顯示,《異世界:慢生活》這款日系RPG游戲從9月近3500萬元的預估月流水增至近5000萬,環(huán)比增幅達到42%,步入11月份后最近30天依舊保持在5000萬水準。
而《Total Battle:War Strategy》這款4X SLG產品則由6000萬元左右的預估月流水增至了7500萬,環(huán)比增幅達到了25%,邁入11月份后、游戲還在繼續(xù)增長,最近30天更是一舉突破了8500萬,如果算上游戲的PC版收入,妥妥一款月收入破億的SLG新爆款。
在GameLook看來,這兩款無論是產品形態(tài)還是所處賽道其實都很具代表性,它們的突圍或許能給中國游戲公司帶來些許啟發(fā)。
日系RPG歐美市場強勢發(fā)力,錯位競爭實現(xiàn)迅猛增長
首先在《異世界:慢生活》方面,GameLook認為這款游戲所帶來的除了驚喜還是驚喜,無論是下載量還是收入都大大超出了預期。
第三方數(shù)據(jù)顯示,《異世界:慢生活》在上線1個半月后,10月仍取得了超過70萬的下載量,截止11月中旬,游戲的累計下載量突破了200萬,累計預估流水收入則超過了1.3億元,且收入完全來自歐美市場,這是非常罕見的。
客觀來說,這個成績可能不如最近幾款在歐美市場上線、西幻風格TeamRPG,但要知道,《異世界:慢生活》目前僅僅只在歐美部分地區(qū)推出,況且,一款長著日式畫風的產品能在歐美市場風聲水起已經十分不易,出色的成績其實也應證了一件事,那便是歐美日系RPG的用戶群體或許比市場原先預期的還要大上不少。
對于日系產品在歐美市場的情況,此前GameLook也分析過,很長一段時間里,這類產品的用戶主要由知名的日漫IP以及以及頭部二次元產品如《原神》《崩壞:星穹鐵道》《勝利女神:Nikke》等游戲培養(yǎng)。
目前來看,這部分用戶的規(guī)模以及用戶質量都很高,能夠支撐起《異世界:慢生活》這樣的產品,并且還能推動其營收持續(xù)增長,至于這款游戲會不會成為持續(xù)買量的長線,那就要看其發(fā)行商后續(xù)的進一步動作了。
另一方面,這款游戲的產品形態(tài)或許是其實現(xiàn)增長的另一個因素。事實上在《異世界:慢生活》這款產品之前,這個系列還曾推出過一款名為《Isekai:Demo Waifu》的產品,并取得了累計流水過億的成績,也就是說《異世界:慢生活》并非另辟蹊徑,而是根據(jù)過去的經驗所取得的二次成功。
在GameLook看來,這兩款“異世界”游戲成功的本質還是因為其與核心向的日系產品實現(xiàn)錯位競爭。從產品形態(tài)上就能看出,《異世界:慢生活》選擇了RPG+模擬經營玩法,與頭部、核心向的重度游戲形成了明顯的差異,這種形態(tài)的產品其實在國內玩家群體里通俗的說法叫作“副游”。
本質上來看,《異世界:慢生活》在玩法層面較為輕度,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定位,使得其能夠與《原神》《崩壞:星穹鐵道》這樣核心向的產品實現(xiàn)錯位競爭,進而吸引更加龐大的受眾群,實現(xiàn)長線的增長。
從更宏觀的層面來看,《異世界:慢生活》的成功其實也證明了日系RPG這個賽道的確很有潛力,即便是歐美這樣有著一定文化差異的市場也能有機會取得成績。
而從供給側來看,最近幾年市場中還有不少這樣非核心向的日系產品,比如心動的兩款游戲《鈴蘭之劍》《出發(fā)吧麥芬》都是很有機會、有競爭力的產品。
至于是像《異世界:慢生活》這樣選擇較為輕度、休閑化的方向,還是選擇更為重度、核心向的道路,那就要看各家廠商的本事了,至少從目前來看,兩種方向都有爆款誕生。
蟄伏6年終于突圍,SLG又要誕生億級新爆款
最近幾年,對于SLG品類諸多游戲廠商應該是又愛又恨,一方面,這個品類造就了太多明星產品、明星廠商,另一方面,由于IDFA、隱私沙盒的出臺,SLG游戲買量難、買量貴是實實在在的問題。
從成績上來看,今年表現(xiàn)最好的SLG產品或許就是點點互動發(fā)行的《寒霜啟示錄》(Whiteout Survival),Sensor Tower數(shù)據(jù)顯示該作的預估月流水已經超過了3.7億元,但黑馬并不只有這一款產品,還有一款看起來其貌不揚,但收入?yún)s連續(xù)增長的《Total Battle:War Strategy》。
公開信息顯示,《Total Battle:War Strategy》由塞浦路斯公司Scorewarrior發(fā)行,早在2017年便已經推出,不過在推出后的幾年里一直不溫不火,直到今年才開始逐漸發(fā)力。
第三方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6月該作實現(xiàn)近4000萬的月流水,而到了今年10月,游戲的月流水突破7500萬大關,步入11月后、這款游戲的最近30天收入已增至8500萬,算上PC版收入,這款游戲已成為月流水破億的產品。
《Total Battle:War Strategy》PC端、PC網(wǎng)頁版,在今年9月該作網(wǎng)頁端的月訪問量就已經達到了270萬PV,假設該產品PC網(wǎng)站流量同收入呈現(xiàn)正相關,GameLook認為PC版可能為這款游戲貢獻了25%-30%的收入。
從游戲品質上來看,《Total Battle:War Strategy》其實并不算一款一眼看上去特色鮮明的SLG游戲,賣相中規(guī)中矩,但這款游戲之所以能夠持續(xù)增長,或許主要有兩大原因,其一,是采用了副玩法買量的模式,其二則是取消了行軍時間,這也是這款游戲與其他SLG產品相比最大的不同之處。
首先在玩法層面,取消行軍時間的設定GameLook認為某種程度上其實降低了玩家的上手門檻,讓玩家可以將注意力更集中在城建以及排兵布陣的部分,而戰(zhàn)斗更加頻繁實則也加快了游戲的節(jié)奏。
與此同時,游戲結合美術風格與題材,設計了“比軍隊點數(shù)”的副玩法,并且在游玩中、尤其是前期部分,副玩法出現(xiàn)的相當頻繁,某種程度上,這也進一步的降低玩家的上手門檻,再加上副玩法買量的獲量能力的確很強,最終幫助其實現(xiàn)增長。
總得來說,《Total Battle:War Strategy》在買量方面確實有一手,雖然副玩法模式在很多人眼里只是旁門左道,但實打實的對這款游戲帶來了巨大的幫助,不過如果隨著這款游戲不斷壯大,核心向玩家的提升,副玩法是否會對游戲造成影響那就不得而知了。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游戲產品作為一種帶有交互性質的“復合產品”,很難去界定怎樣的廣告才是真實,而對于SLG這個品類來說,高昂的買量成本的確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副玩法買量大佬、《Hero War》開發(fā)商Nexters的營銷總監(jiān)Anton Yakovlev就在博客中表示,實際根本沒有“真正的”展示玩法的廣告存在,很多展示游戲玩法的廣告實際上都帶有增強或者虛假的玩法展示。
整體來說,從當下的環(huán)境來看,立項定生死在SLG品類尤為顯著,有產品通過題材玩法大殺四方,也有產品通過副玩法持續(xù)增長,找準方向或許才是SLG品類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