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社交電商的未來趨勢是“抄襲”中國?

來源:
作者:小U出海
時間:2022-03-29
2301
一代社交媒體巨頭為什么被全網吐槽?海外社交媒體真的沒有創(chuàng)新力只能靠抄襲了嗎?

最近,F(xiàn)acebook開了TikTok賬號的消息瘋傳網絡,吃瓜群眾們都很好奇,為什么Facebook要跑去競爭對手的平臺去開個賬號?

常理來說,TikTok作為全球下載量最大的社交媒體平臺,有品牌在上面開一個賬號并不足為奇,但奇怪的是在這個開賬號的品牌是Facebook。

畢竟,眾人皆知:扎克伯格是將TikTok視為最大的競爭對手的。

Facebook在Tik Tok的主頁上還有一句引人注目的標語“We believe people can do more together, than alone”,翻譯過來就是“比起獨自一人,我們相信大家可以一起做更多事情”。



難道Facebook和TikTok正在達成某種共同進步的合作嗎?

面對廣大網友們的猜測和疑問,F(xiàn)acebook母公司Meta發(fā)言人給出了很官方的回應,"品牌會利用各種渠道,包括社交媒體平臺,與使用其產品和服務的人接觸和互動。我們在TikTok上建立品牌形象和培養(yǎng)社區(qū)的意圖沒什么不同。"

這套話模板一樣的回復,好像說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沒說,因此Facebook具體什么打算我們不得而知。

但回望Facebook母公司Meta此前針對Tik Tok的一系列操作:Instagram在Tik Tok上推出Instagram Creators賬號;Meta正式面向全球大推短視頻應用Reels等系列操作都引起了不小的關注,對Reels進行全球推廣的時候還被網友瘋狂吐槽是抄襲Tik Tok。

一代社交媒體巨頭為什么被全網吐槽?海外社交媒體真的沒有創(chuàng)新力只能靠抄襲了嗎?

本文就帶大家回顧海外社交媒體(尤其是本次新聞的主角-Facebook)近年的發(fā)展,淺談中國互聯(lián)網模式對海外社交媒體及社交電商的影響,分析2022年跨境電商人應該重視的社交電商趨勢:


目錄

1. 海外社交媒體發(fā)展歷程

2. 中國社交媒體&社交電商對海外的影響

3. 2022跨境電商人應重視的社交電商趨勢



海外社交媒體發(fā)展歷程


這個部分帶大家看一看海外社交媒體市場在2010年到2020年的十年間都發(fā)生了什么大事件,先來看圖:



從整體趨勢上來看,是朝著移動化、圖像化和視頻化的趨勢發(fā)展的。

具體到幾個關鍵時間點來說,圖中可以看出Facebook大眾普及化是在2012年,但其實早在2004年Facebook就已經推出了,但在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只面向大學生和高中生受眾。

而2016年被微軟收購的LinkedIn則是在2003年5月就正式推出了,算得上是海外第一批社交媒體,一時風光無兩。

圖中還有兩個重要信息:Facebook收購Instagram和Facebook收購WhatsApp,是Facebook多次收購中較為轟動的兩次。

收購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市場互補的原則,公司規(guī)模的擴張,市場主導位置的鞏固等多個方面,究其根本可以用一句很通俗的話來說:“打不過就收購”。



前文提到社媒趨勢是移動化、圖像化和視頻化的,Instagram正是當時的趨勢所在,是圖片社交的典范,注重移動端社交,比起傳統(tǒng)的FB模式,更加吸引年輕人。

此外, Instagram 是第一個在短時間內就能從 Facebook手中搶奪市場的強有力的存在,當時甚至有人認為有一天 Instagram會取代FB的位置坐上社交網絡的頭把交椅。

因此,F(xiàn)acebook最終只花了不到10億美元就去掉了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又補充了自己的產品短板,何樂而不為呢?

面對同是圖片分享社交軟件但主打功能完全不同的Snapchat,F(xiàn)acebook也沒有忽視。本著能買就買的原則,F(xiàn)acebook也給Snapchat報過價,但是沒談成。買不了就直接“借鑒”玩法,在Facebook,Instagram,和Facebook Messenger上都開發(fā)了閱后即焚的功能,避免自己的用戶為了閱后即焚的功能去玩Snapchat。



Facebook收購WhatsApp和收購Instagram有著異曲同工之妙。2012年,F(xiàn)acebook推出了Facebook Messenger,但是干不過2013年推出的“重聊天,無廣告”的WhatsApp。于是再次本著資本主義“打不過就收購”就收購的原則,2014年Facebook 豪擲190億美元(現(xiàn)金+股票)收購了WhatsApp。

得益于WhatsApp的廣大用戶基礎,F(xiàn)acebook用戶數(shù)直通10億大關;同時拓展國際市場,避免相似類型產品的惡性競爭,分線運營主打不同特色功能,最終實現(xiàn)雙贏。

在這個十年里,社交媒體移動化、圖片化和視頻化的趨勢越來越顯著。

Pinterest和 Instagram保持高速增長讓攝影不再是少數(shù)人的專長,由這兩大平臺創(chuàng)作的濾鏡審美開始影響雜志甚至藝術,出現(xiàn)了很多Ins和Pinterest風的作品。與此同時,用戶不再觀看傳統(tǒng)電視節(jié)目,而是在YouTube和其他視頻社交媒體平臺上觀看自己喜歡的流媒體內容,關注視頻博主。

2017年Tik Tok的問世,更是掀起了海外短視頻社交的風潮。Tik Tok進入美國市場后,相繼收購了北美知名音樂類短視頻應用Musical.ly和Flipagram,一經推出便吸引了各層次的受眾群體,尤其是活力最盛的青少年群體。

但其實,當TikTok初進入社交市場時并沒有人太過在意,扎克伯格也一樣輕視過Tik Tok。但很快TikTok就打響了知名度,可以說是火爆全美。于是,和打壓Snapchat一樣,又一次,在無法收購的情況下,F(xiàn)acebook祭出了它的大招——借鑒。

2018年,F(xiàn)acebook推出被戲稱為山寨版Tik Tok的短視頻應用——Lasso,但同期下載量遠遠不如TikTok,最終只能草草收場。

隨后不久,F(xiàn)acebook又在全球50多個國家推出短視頻應用Instagram Reels,向TikTok再次發(fā)起挑戰(zhàn)。

之后的幾年中,TikTok短視頻越來越火,F(xiàn)acebook的短視頻發(fā)展卻一直不溫不火。

此外,F(xiàn)acebook還頻頻在公共場合抹黑TikTok,稱其危害國家數(shù)據(jù)安全,引發(fā)美國政府對TikTok的嚴格審查,TikTok一度將要被迫退出美國市場。但最終字節(jié)跳動一紙訴狀美國政府,讓TikTok頑強活了下來,繼續(xù)引領美國社交媒體風向。

與此同時,轉型元宇宙的Facebook,也就是現(xiàn)在的Meta,加大了對TikTok的追擊力度,在今年2月向全球用戶重磅推出短視頻產品Reels。此次舉措頗為有效,有數(shù)據(jù)顯示,Reels已成為Meta迄今為止增長最快的內容形式。

在Facebook與Tik Tok的競爭中,到底誰勝誰負?

數(shù)據(jù)顯示,F(xiàn)acebook在2021年四季度日活用戶數(shù)出現(xiàn)了18 年來的首次下降,該季度財報公布后Meta股價直接下跌20%,市值縮水2000億美元。而Instagram的用戶雖然一直在增長,但遠不及Tik Tok的增長速度。

十年來,海外社媒發(fā)展的歷程更像是Facebook的收購史和競爭史,而Tik Tok作為浪潮中唯一的“中國制造”更是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那么,除了字節(jié)跳動旗下的TikTok,海外社交市場還有沒有受到過其他中國應用的影響呢?


中國社交媒體&社交電商對海外的影響

2019年,中國外文局旗下的融媒體品牌China Matters曾制作過一份互聯(lián)網報告。報告稱,從前,中國的互聯(lián)網公司常被稱作“模仿者”,然而現(xiàn)在形勢逆轉,美國及其他國家現(xiàn)在正在模仿中國。

事實證明,從即時社交軟件、短視頻,社交電商(抖音小店—Tik Tok Shop — Facebook Shop — Instagram Shop…),到直播應用等等。很多世界各地的國家和地區(qū)(尤其是美國和東南亞)正在借鑒中國的模式。

經歷過中國互聯(lián)網巨頭興起階段的朋友都知道,模仿曾是中國互聯(lián)網司空見慣的產品策略,把國外的好創(chuàng)意做一些漢化處理,結合自己的用戶需求進行改造。

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里,零碎的想法很多,但真正顛覆性的創(chuàng)新很難。即便有了一個很好的想法來源,能不能結合目標市場做出彩也是個問題。

早年在互聯(lián)網行業(yè)流傳的在模仿的過程中進行了本土化的改造——“微創(chuàng)新”一詞就給這樣的模仿下了很好的定義。互聯(lián)網的本質是開放的,在國外成功的產品進入中國市場之后不溫不火,但他們的在國內的模仿者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反之,在中國做得很好的模式搬到海外就一定能行嗎?也不見得都會如TikTok一樣成功。

所以無論是短視頻還是直播帶貨的模式,我們很難說的明白第一個有這個想法的人究竟是誰,人們也不會在意第一個推出這樣產品的究竟是哪家公司,而只會記住做成功的有哪些人。重點不在于是誰想出了這個模式,而是誰運用得更好。

整體來看,海外社交電商對比中國的確處在一個相對滯后的發(fā)展階段,但這也是中國出海賣家的機會所在。

WhatsApp私域營銷為例,現(xiàn)在的WhatsApp私域營銷類似于幾年前微信上的微商熱潮,通過一些渠道獲取到客戶數(shù)據(jù)后添加客戶的WhatsApp好友,拉社群,宣傳產品和活動,鼓勵老帶新,分銷裂變等等。

再以網紅營銷為例,現(xiàn)在國內不管是大網紅還是小網紅,你找他們帶貨的成本一定都是非??捎^的,但在一些直播電商不那么成熟的市場(比如拉美),賣家還是可以花非常低的成本,(比如寄一份產品、或一些小樣和贈品)就找到當?shù)赜幸欢ㄓ绊懥Φ木W紅帶貨。

中國社交媒體和社交電商的模式毋庸置疑是超前的,將這樣超前的經驗帶入到海外的本地化需求,結合當?shù)厥袌鲎龀鲂碌牟呗?/span>才是我們跨境電商人需要重點思考的。


2022跨境電商人應重視的社交電商趨勢

現(xiàn)在,全球社交電商的增長速度異常飛快,據(jù)埃森哲預測,社交電商的增長速度將是傳統(tǒng)電子商務的三倍,預計將從 2021 年的4920 億美元增長到 2025 年的 1.2 萬億美元。僅以美國市場為例,2021 年就有大約一半的美國成年人通過社交媒體進行了網購。

小貼士:社交電商是什么?

“社交電商直接通過社交媒體網絡銷售產品。它與社交媒體營銷不同,不是將用戶重新定向到在線商店,而是讓他們能夠直接在他們當時使用的社交網絡中結賬?!?/p>

2022年,我們需要重視的海外社交電商趨勢有:

(1)一站式商店:中國的微信平臺將成為美國公司和其他品牌在構建社交電商戰(zhàn)略時所尋求的模式。允許商家在不同社交平臺上開設虛擬店面,如Facebook Shop,Instagram Shop和Tik Tok Shop。

雖然消費者還是會上網搜索他們需要的產品,但社交電商促進消費者的沖動消費,填補人們上網時不知道他們正在尋找什么甚至不打算購買什么的空白。

(2)品牌差異化:雖然包括服裝和配飾在內的時尚品類仍然是社交商務中最大的類別,但其他尋求個性和特色的電子產品和家居裝飾的生活方式品牌也在不斷地增長。最適合社交電商模式的產品莫過于以新產品和差異化產品為特色的品牌。

(3)創(chuàng)造無縫銜接的購物體驗:購買過程中的每一個額外步驟都有可能導致潛在客戶改變主意。減少購買流程,提供一鍵式購買選項可以為購物者創(chuàng)造無縫體驗,增強消費者的信心并帶來更多銷售額。社交電商的一站式購物就是很好的體驗。

而對于使用社交媒體營銷,從社交媒體引流到獨立站的賣家來說,打造無縫的支付體驗至關重要,盡可能減少消費者在獨立站上操作的步驟,減少網頁的跳轉次數(shù)。

(4)打造成本優(yōu)勢:盡管趨勢顯示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在社交渠道中購買產品,但還是有很大一部分人習慣在線下商店和傳統(tǒng)電商模式下購物。逛社交媒體時,購物并不是主要目的,一般不會做出重大的購買決定。所以,在社交電商板塊我們需要優(yōu)先展示已經在實體店或傳統(tǒng)電子商務中表現(xiàn)良好的低成本產品。

(5)使用聊天機器人:研究表明,當消費者體驗到個性化的購物流程時,容易會花費更多的錢。使用聊天機器人就是打造個性化服務的一個辦法,盡管聊天機器人的靈活程度有限,但它們可以為消費者的問題提供快速、簡單的答案,節(jié)省時間、金錢并快速搭建起消費者和品牌之間的信任。

(6)和小微網紅合作:與網紅合作并不一定要找很昂貴的大網紅,而是要注重以下三個方面的契合度:

  • 關聯(lián):能否將你的品牌與影響者的現(xiàn)有(積極)聲譽聯(lián)系起來

  • 影響力:影響者的受眾是否是你的目標受眾

  • 親和力:影響者是否能建立起與品牌的一致性和創(chuàng)造力

The end.

立即登錄,閱讀全文
版權說明:
本文內容來自于,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快出海對觀點贊同或支持。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管理員(zzx@kchuhai.com)刪除!
掃碼關注
獲取更多出海資訊的相關信息
優(yōu)質服務商推薦
更多
掃碼登錄
打開掃一掃, 關注公眾號后即可登錄/注冊
加載中
二維碼已失效 請重試
刷新
賬號登錄/注冊
個人VIP
小程序
快出海小程序
公眾號
快出海公眾號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投稿采訪
投稿采訪
出海管家
出海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