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對“小額關稅豁免”政策進行調整,一場針對中國跨境電商平臺與商家的監(jiān)管風暴正在形成。從亞洲到美洲,再到歐洲和非洲,一系列政策正逐漸收緊。
2024年初,馬來西亞關稅局首開先河,對從國外進口、價值低于500林吉特的商品征收10%的低價商品稅,此舉直接影響了Shopee、Lazada等電商平臺的海淘產品價格,引發(fā)市場波動。
隨后,美國眾議院籌款委員會于4月批準《結束中國濫用“小額豁免”規(guī)則法案》,旨在提高中國商品的“小額豁免”入境門檻,同時設立更嚴格的違規(guī)懲罰機制,特別關注Temu、Shein等中國跨境電商平臺的包裹激增現(xiàn)象。
6月,美國再次行動,暫停六家報關行的“小額豁免清關”資格,直接沖擊Shein和Temu的報關流程,導致大量中國商品面臨延誤或滯留的風險。
泰國、越南亦不“落后”,泰國政府決定對低于1500泰銖的進口商品征收7%增值稅,而越南財政部長提議對跨境電商小包裹采用10%的增值稅率,意在保護本土中小企業(yè),促進公平競爭。
巴西總統(tǒng)簽署法令,對不超過50美元的跨境購物實施20%進口關稅征收,墨西哥國家稅務局(SAT)則加強了對電商平臺和快遞企業(yè)低價報關避稅行為的打擊力度,尤其是針對Shein和Temu的違規(guī)行為。
歐盟和南非的政策調整同樣值得關注,歐盟擬對從中國跨境電商購買的廉價商品征收關稅,而南非計劃對Shein、Temu等電商服裝零售商征收高達45%的進口關稅和15%的增值稅,自2024年7月1日起生效。
面對成本攀升與監(jiān)管趨嚴的雙重挑戰(zhàn),中國頭部跨境電商平臺如Shein、Temu、速賣通等正積極轉型,探索半托管業(yè)務模式與優(yōu)化招商政策,力求在新環(huán)境中找到增長的突破口。與此同時,不少大型商家著眼于長遠發(fā)展,加速布局海外倉建設,以期縮短物流周期、降低運輸成本,同時提升本地化服務水平。
在這一背景下,跨境資金管理的效能無疑成為了決定勝負的關鍵一環(huán)。資金流轉的暢通性直接影響著供應鏈的穩(wěn)定性、運營成本,乃至市場擴張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