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以色列央行宣布首次將人民幣列入該國的外儲資產中;
今年2月,伊拉克中央銀行表示,計劃允許與中國的貿易直接以人民幣結算;
今年3月,港交所宣布,就港交所股份交易增設人民幣柜臺提交申請;
今年4月,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團(CME Group)將推出基于美元/離岸人民幣期貨期權;
人民幣在全球的影響力不斷提升。
今年國家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方面有哪些考慮?人民幣國際化對外貿人又有哪些影響?本期iPayLinks觀察將從外貿角度分析人民幣的國際化。
01
人民幣國際化迎較好發(fā)展機遇
經過十余年的發(fā)展,人民幣已經初步具備了國際化使用的網絡效應。人民幣匯率彈性明顯增強,企業(yè)在跨境貿易、投融資中使用人民幣以規(guī)避貨幣錯配風險的意愿上升。
當前人民幣在本外幣跨境收付總額中占了約50%,2022年跨境人民幣收付總額是42萬億元,比2017年增長了3.4倍。
貨幣國際化反映國家的綜合實力,目前人民幣是全球第五大支付貨幣、第三大貿易融資貨幣、第五大國際儲備貨幣,人民幣外匯交易在全球市場份額增至7%,成為近3年來市場份額上升最快的貨幣。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過去一年“人民幣匯率在全球主要貨幣中表現相對穩(wěn)健”;今年要“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wěn)定”。
02
外貿交易成本將進一步降低
人民幣跨境使用在節(jié)省匯兌成本、管理匯率風險方面的優(yōu)勢得到越來越多市場主體的認可,伴隨著人民幣跨境使用的便利性不斷提升,人民幣跨境使用需求有望保持快速增長態(tài)勢。
外貿企業(yè)使用人民幣結算,可以大幅減小因匯率變動引起的實際產品價格變動而帶來的風險,同時節(jié)省了匯兌成本和貿易融資成本。
在跨境人民幣結算、跨境收支便利化試點等政策背景下,iPayLinks基于自身深耕跨境領域的數字化能力以及對中小商戶經營需求的洞察,打通了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本外幣收付款通道,構建全球支付網絡,減少外貿跨境收款時間,節(jié)省30%以上的跨境收款成本,幫助外貿企業(yè)順利實現降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