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祝穎麗
來源丨電商在線
今天早上,美國新增確診人數超12萬人的新聞,震驚了世界。雖然隨后數據被證實為統計有誤,但以美國為首的全球疫情的確進入一個嚴峻的階段。
數據顯示,目前除中國以外,其他國家累計確診1855192人,其中美國、西班牙、意大利、法國、德國等國家確診人數都超過10萬。
除了防控境外輸入病例以外,中國在各方面都并不能獨善其身,尤其是對外貿易。
根據商務部數據,2019年前三個季度,中國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GDP增長貢獻率達19.6%,外貿帶動就業(yè)人數約1.8億人。而從進出口總值來看,31.54萬億元人民幣中,此次疫情嚴重的美國、歐洲、日本加起來就超過10億。
疫情的破壞和攻擊是無差別的,但線下的外貿商和跨境電商卻有各自獨特的困境。自救的行動也演化為幾種方式:線下的轉線上,外貿的轉內銷,非必需品轉急需品。
即便如此,落水的賣家仍是上岸的少,掙扎的多。
與此同時,有的幸存者卻風生水起,訂單大漲,忙得焦頭爛額。疫情像風暴一樣把生存能力差的賣家進行了殘酷的清洗,另一些有潛在實力的人則虎視眈眈,試圖填補風暴后的空白。
「電商在線」采訪了幾家跨境電商企業(yè)。這場全世界共同的災難下,跨境生意的蕭索和契機并存著。
跨境生意的兩種危機
跨境外貿分為線上線下。
線下外貿歷史已久,代加工是其中的主流。新華網數據顯示,世界上40%的眼鏡、63%的鞋子、70%的手機、80%的空調、90%的個人電腦都是生產自中國。
疫情打斷了中國工廠與世界客戶的生意往來。中國海關總署3月份發(fā)布公告:“以美元計價,1月~2月出口同比下降17.2%。”“2020年1月—2月,中國對美國出口3001億元人民幣,下降26.5%。”不過根據最新消息,3月份,我國外貿進出口降幅收窄了8.7個百分點,總額為2.45萬億元,同比下降僅0.8%。
廣東汕頭的夸克玩具的老板告訴「電商在線」,疫情以來,國外客戶的訂單要么取消,要么暫停,到目前他們已經損失了以往15%的單量。
這不是孤例。
3月18日,東莞的泛達玩具廠也宣布停業(yè)。它的境況更加慘淡,生產的玩具部件,是給迪士尼做代工,但國外疫情越來越嚴重,大客戶爽約后,他們也沒了后招。
3月23日,東莞的一家手表生產商也發(fā)布公告稱,因為公司最大的客戶美國寶利FOSSIL取消了訂單, 80%的訂單量沒有了,只好全員放假三個月。
線下以訂單取消、工廠停產為危機的集中體現。線上則直接表現為中小賣家的“腹背受敵”。
國內疫情蔓延的時候,跨境電商的小賣家們因為工廠停產,他們沒有能力囤貨導致無貨可發(fā);國外疫情蔓延的時候,他們又卡在了物流的門檻上。
一家跨境電商的培訓公司負責人告訴「電商在線」,這一類中小賣家通常是貿易型的,“左手進右手出,倒手買賣。隨著疫情的發(fā)展,他的供應鏈沒跟不上。而且,供應商要現金結算,線上銷售不能回款的話,資金鏈就面臨斷裂?!?/span>
這種特殊的時候,物流資源有時是要搶的,上述負責人告訴記者,疫情時期,優(yōu)質的物流服務商要能解決配送的最后一公里問題,如果沒有資金、沒有資源,這些小賣家連門道都找不到。
雪上加霜的是,跨境電商亞馬遜也出臺了一些不利的政策。
3月17日,亞馬遜宣布,優(yōu)先配送嬰兒產品、健康、商品等生活必需品、抗疫物資等,其余商品要到4月5日才能接受入庫。3月22日,亞馬遜又暫停接受意大利和法國站點非必需品訂單,一些商品鏈接直接被下架。
這些政策對非必需品類的中小賣家是致命的。他們生意做的小,收入幾乎完全依賴平臺,一遭下架,那資金鏈就在崩潰的邊緣。
需求銳減,也在清洗一批賣家。相關調研顯示,在亞馬遜上,訂單下跌最多的主要集中在鞋服箱包、戶外運動和家紡家居這3個類目,其中鞋服箱包的跌幅達到了30%-60%。
這意味著,這些品類里3到6成的生意蒸發(fā)了,相應的賣家難以為繼。上述跨境電商培訓的負責人提到,他們原本有一個基地,本來都是跨境電商的小企業(yè),現在很多人死掉,只好騰出來做“網紅直播”了。
不同于外貿工廠有生產和資金的實力,在跨境電商中,占據更多比例的是十幾人的團隊以及個人賣家,他們在風險來臨時的集體脆弱造成了一種大廈將傾、風雨欲來的觀感。
但其實,事情還有沒被看到的另一面。
行業(yè)幸存者的方法論
傅海姣最近忙得一天只能睡3個小時。
她是跨境電商大千億和的負責人,公司在亞馬遜平臺上開了兩家店,規(guī)模好幾億人民幣。疫情期間還做了一些包裝清潔類的物資,“我們根本是生意忙不過來?!?/span>
疫情期間,他們還新開了幾條生產線,花園、窗簾、寵物用品,增長的秘訣無他,吃掉那些被淘汰的賣家的生意,“比如原來我的競爭對手是有100家的,現在只剩下30家了,雖然總的體量是下降的,但相對而言,我自己的生意是增加了?!?/span>
夸克玩具也從同業(yè)的朋友身上聽到了類似的增長故事,“玩具雖然不是必需品,但是一些做跨境電商的同行最近增長挺快的。這跟國內淘寶天貓上銷量上漲是一個道理?!?/span>
傅海姣總結,這場疫情是對賣家在供應鏈、資金和物流等方面能力的全面考驗。他們能撐下來,道理很簡單,但能做到的很少。
不管是外貿工廠還是跨境電商的中小賣家,都嘗試過各種自救的方式。
比如,外貿轉內銷。但不管是線下還是線上,轉內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產品的款式不一樣,做生意的邏輯也不一樣。
線下,外貿廠家通常的客戶是品牌,做的是大宗的生意,一次性交付,薄利多銷。但內銷就要從to B變成to C,做生意的邏輯都變了。
線上,國內電商平臺日新月異,直播帶貨、話題營銷,在跨境平臺呆久了的人估計短時間內找不到北。而且,如今線上平臺流量越來越貴,對于本來就岌岌可危的跨境賣家來說,高昂的營銷費無異于再脫一層皮。
又比如,跨界賣口罩等其他產品。這似乎更不靠譜。工廠轉換生產線幾乎不可能,電商賣家加入防疫物資大軍也面臨種種風險。
不僅是貨源可靠性的問題,還有平臺刻意設置的貿易壁壘。
有行業(yè)內人解釋,“當所有人都在做,這個事情沒有門檻了之后,什么刷單、質量差,亂七八糟一堆事情就來了。這些事情一來,平臺政策肯定會收緊。所以,大家都在做口罩,口罩就不是商機了?!?/span>
自救方式不可行,幸存的方法論擺在眼前,行業(yè)的整合和契機就擺在眼前。
契機:升級版跨境電商
夸克玩具的老板在損失了15%的外貿訂單后,也在轉內銷和線上化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努力,但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他還是把寶壓在了做跨境電商上,“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未來國外的線上生意超過國內的電商吧。”
這不難理解,夸克玩具本來就是一家外貿基因的公司,他的生意里,70%都在外貿,無論是產品還是對客戶的理解,做外國人的生意顯然是更擅長的。
需要改變的是,以前全然依靠線下訂單,如今需要在線上多做耕耘,而當前就是最好的契機。
一方面,全球數億人被建議隔離在家,線上生意迎來爆發(fā)機會。比如亞馬遜僅美國就額外招聘10萬名全職和兼職員工,以補充倉儲和運送崗位空缺,也使得亞馬遜的市值在美股普遍暴跌的情況下,幾乎沒有損失。
另一方面,碰上疫情,中小賣家死掉,市場騰出來一部分空間。
今年疫情期間,夸克玩具就快速拉起了團隊,“需要的人不會很多,而且我們做國內電商有專業(yè)運營,電商流程都差不多?!?/span>
他很清楚自己的優(yōu)勢,供應鏈完備、資金充裕, 目前,第一批貨物已經自發(fā)到了海外倉庫,另外一批貨物則在排隊等著進入亞馬遜倉庫。
大千億和的傅海姣也碰到很多來找她,想轉型做跨境電商的傳統外貿廠家。但她對形勢的判斷比夸克玩具的老板要謹慎很多。
她認為,很多傳統外貿廠家的供應鏈根本不適合做跨境電商,“傳統的制造業(yè)模式都是OEM,也就是客戶下訂單,他做貨,他其實是沒有庫存的。你沒有庫存,怎么做電商,怎么賣?第二,它的生產能力不行,從生產到制造到設計要一個月的時間,而且一個批次,下訂單是幾千件起。但電商是要小單快反,要柔性供應的。”
她的建議除了讓外貿廠家去升級供應鏈或者先學習別人的供應鏈之外,還建議他們去吸納那些在這次危機中倒下的中小賣家。
“這些中小賣家其實是專業(yè)的,他做不起來主要是因為缺錢,而工廠是有錢的。你們倆一拍即合,直接就可以干了。一方提供運營能力,一方提供資金能力,其實很快會做起來。現在是一個挺好整合的時間。”
這樣一來,跨境電商賣家相當于就有了升級版本的形態(tài),有工廠的供應鏈實力,有資金支撐,有專業(yè)的運營人士,是1+1>2的合作。
一些希望
希望也一直都在,抓了就是機會。
4月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6月下旬在網上舉辦“廣交會”,這是外貿人一年一度的盛會,很多訂單和生意都是通過廣交會達成。
資金上,政府也在持續(xù)推出優(yōu)惠政策,比如實行財政金融政策聯動,將部分已到期的稅收優(yōu)惠政策延長到2023年底。
另一方面,中國的跨境電商平臺和物流企業(yè)也在發(fā)力。
4月2日,阿里巴巴旗下跨境電商平臺“速賣通”聯合菜鳥物流,推出了 “千萬補貼” 計劃:328十周年大促發(fā)貨期間,在跨境干線和末端配送兩端共補貼千萬人民幣,保障跨境物流。
這一政策直接使得,歐洲市場的洗手液容器、全能清潔劑銷量大幅增長;跑步機、綜合健身類產品的銷量翻了4-5倍。
據了解,目前菜鳥物流網絡已經升級進入“戰(zhàn)時狀態(tài)”, 截至4月11日,菜鳥國際歐洲區(qū)負責人卜華透露,中國到全球的跨境電商物流訂單已經恢復至疫前水平。
此外,速賣通還對商家還做了傭金和末端補貼激勵。并推出海外倉免租、從國內交貨到國外配送的全程海外倉等升級服務內容。
對那些尚有掙扎空間的跨境賣家來說,抓住這些資金、物流和政策的機會,或許也能找到自己的一條路。
2019中美貿易摩擦時,也曾一度人心惶惶,但最終外流的訂單最后還是回到了中國,因為只有中國有最齊全的供應鏈,最高效的反應機制。
全球疫情蔓延的當下,即便需求減少,但目前中國仍是產能恢復最完備的地方,機會和希望也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