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疫情兇猛,全球人民被迫物理隔離,線上娛樂卻迎黃金期。
這廂,TikTok在谷歌Play商店中的下載量突破10億,截止到今年2月的全球總下載量逼近20億;那廂,定位“短視頻版Netflix”的Quibi App在4月6日上線,當天因大量用戶涌入而導致服務器崩潰。
海外短視頻爭芳斗艷,背后是海外企業(yè)與TikTok的角力。
自2018年起,TikTok在日本、美國、印度等地強勢崛起,增長之快令巨頭也感到“江山不保”,而Facebook、Snapchat也均以公開形式將TikTok列為重要競對。
TikTok展現出“火箭級”速度,層出不窮的監(jiān)管爭議也隨之而來,Facebook等海外巨頭更是對TikTok展開“防守反擊”,意在奪回實地并圍剿TikTok。
外部環(huán)境復雜多變,行進中的TikTok能扛起中國互聯(lián)網的出海大旗嗎?
難擋TikTok
試想下,當你用豎屏打開一部電影,主人公臉部或驚恐、或喜悅的表情能讓你身臨其境,而當你轉換為橫屏,畫面景別的層次感又被你一覽無遺,豎屏與橫屏之間的切換更是“如絲般順滑”。
這不是科幻片,這是Quibi。
Quibi的橫屏豎屏切換功能
在正式上線前,Quibi已頭戴無數光環(huán):創(chuàng)始人卡曾伯格是好萊塢金牌制作人;產品未發(fā)布已融資17.5億美元,資方包括迪士尼、華納、阿里等巨頭。
摘得巨頭玫瑰枝,Quibi取勝于內容。作為一款短視頻App,Quibi每條視頻的時間比TikTok更長,平均為10分鐘;Quibi也比YouTube更專業(yè),主打PGC內容。
目前,Quibi主推“章節(jié)電影”,將120分鐘的長片分成10分鐘一集來播放,同時還包括視頻新聞、短綜藝等內容,而其專業(yè)性則體現在大牌云集的制作團隊,包括演員詹妮弗洛佩茲、導演史蒂芬斯皮爾伯格等。
眾星云集,錢自然不會少花,Quibi每分鐘制作成本就是12萬美元。
不難看出,Quibi像一款“短視頻Netflix”,更像“精品版TikTok”,其生產的內容具備長期價值,能為平臺帶來高粘性用戶,在道路選擇上與TikTok不相為謀。
同時,在如今內容賽道走向垂直深耕、短視頻內容趨于同質化的大背景下,Quibi主打的視頻新聞、精品短視頻都代表著新的增長方向,尤其當5G即將大規(guī)模商用,Quibi有望與TikTok一決高下。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上線當日,Quibi在App Store的評分僅為3.8分,而同期TikTok的評分為4.8分。顯然,距離趕超TikTok,Quibi還有漫漫長路要走。
Quibi初出茅廬,但傳統(tǒng)巨頭的危機感正一天天加重。
馬克·扎克伯格第一次系統(tǒng)性地在內部提及來自TikTok的競爭,是2019年10月。據The Verge披露,扎克伯格當時稱,將阻止競爭對手TikTok在全球的發(fā)展。
其實,Facebook的“防守反擊”早在2018年就已開始,當年11月,Facebook推出短視頻應用Lasso,主打15秒創(chuàng)意短視頻錄制;而Facebook旗下的Instagram則是在Lasso發(fā)布一年后,推出音樂短視頻剪輯產品Reels。
這兩款產品可以看作是對TikTok的像素級復制。Lasso的算法推薦與頁面設計都與TikTok異曲同工,而Reels主打的15秒音樂短視頻,更像是抖音的翻版。
三款App對比(左為Reels、中為TikTok、右為Lasso)
單看產品,面對TikTok的崛起,Facebook更像是倉促迎戰(zhàn),快速復制競對在產品端的成功經驗,圍獵未被蠶食的市場份額,這和2018年騰訊的短視頻戰(zhàn)術如出一轍。
不過,學我者生、像我者死的道理從未變過。
數據表現印證了Facebook的階段性失敗。Lasso上線一年后下載量僅為42.5萬次,同期TikTok的下載量為6.4億次。Facebook想對抗TikTok,產品層面仍需精雕細琢。
另外,意識到危機感的不止Facebook,YouTube也在日前宣布將推出短視頻功能“Shorts”,主打音樂短視頻,用戶可以將視頻鏈接到平臺音樂庫,但這也和TikTok的曲庫功能極為相似。
如果要靠“像素級抄襲”,Facebook們恐難以遏制TikTok的崛起。
在用戶層面,TikTok的全球下載量已逼近20億,而在今年1月,TikTok全球下載量首破1億次,超過WhatsApp成為當月全球下載量最高的APP。
在收入層面,TikTok的商業(yè)化進程正在加速。2019年初,TikTok 的廣告收入不及Facebook與谷歌合計廣告收入的 1%,但到了8月、10月,這一數字已經漲到3%-5%。
顯然,無論新晉者Quibi,還是社交媒體及廣告領域的傳統(tǒng)巨頭,都難以阻擋勢如破竹的TikTok,而海外巨頭日益加重的危機感,不僅源自外部挑戰(zhàn),更關乎內部發(fā)展。
周期進行時
TikTok雖如虎狼般飛速成長,但其與巨頭仍差距懸殊。
截止到2019年3月,Facebook全球MAU達到23.75億,日活達15.62億,而截止到2019年7月,字節(jié)跳動旗下產品的全球MAU超過15億,抖音日活也是在今年年初才突破4億。
用戶數量上存在差距,商業(yè)化層面更是如此。2019Q4,Facebook的廣告收入達207.36億美元,更重要的是,Facebook和谷歌的廣告代理體系已遍布全球。
顯然,論用戶基數、廣告收入等硬實力,TikTok同樣是初出茅廬,而要和海外巨頭扳手腕,TikTok還得苦練內功。
那么,當TikTok高歌猛進時,Facebook的危機感從何而來?
TikTok從短視頻領域崛起,避開了與社交巨頭Facebook在優(yōu)勢領域的直接對話,一步步沉淀用戶規(guī)模,最終在社交維度搶食Facebook手握的用戶流量。
更重要的是,TikTok站在了海外短視頻需求爆發(fā)的風口上,以深諳人性的產品策略獲取增長紅利,而Facebook旗下的Instagram雖早已推出Stories,主打“閱后即焚”短視頻,但也是“雷聲大雨點小”。
這也反襯出Facebook所遭遇的增長困境。
以SNS社交起家,通過并購Instagram、WhatsApp,Facebook成長為全球最大的社交媒體,并以此支撐自身廣告收入。2019Q4財報顯示,Facebook的廣告收入占總營收比例超過98%。
“廣告王國”日漸強盛,但麻煩也接踵而至,由于2017年劍橋分析的數據泄露事件,Facebook的精準廣告系統(tǒng)成為眾矢之的,車輪戰(zhàn)般的國會審問背后, Facebook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監(jiān)管壓力。
在監(jiān)管趨嚴、精準廣告收縮之下,Facebook的廣告增速正觸及天花板。去年四季度,Facebook的廣告收入同比增長25%,連續(xù)四個季度同比增速低于30%。
伴隨廣告業(yè)務的式微,社交媒體Facebook已難現昔日輝煌。印度CyberMedia Research的行業(yè)情報部負責人普拉布·拉姆表示,TikTok等應用的興起,凸顯了用戶對老牌社交媒體的潛在疲勞情緒,他們迫切希望通過新的應用和平臺來展現自己。
新一代年輕人向TikTok轉移,這對Facebook的打擊可不小。2018年有投行的調查數據顯示,只有5%的美國青少年將Facebook視為自己喜歡的社交平臺。
Facebook“老了”,這不是好消息。
和Facebook一樣,倚重廣告收入的谷歌也面臨著類似困境。在監(jiān)管層面,谷歌已經因市場壟斷被歐盟開出多張罰單,甚至在2018年7月被處以43.4億歐元罰款的“極刑”。
同時,在業(yè)務層面,谷歌母公司Alphabet去年四季度財報顯示,公司總營收460.75億美元,不及469.4億美元的分析師預期,原因在于谷歌搜索業(yè)務的增長放緩。
谷歌憑搜索業(yè)務起家,以此建立起包括瀏覽器、郵箱在內的流量生態(tài),最終賺取廣告收入,但在產品生命周期拐點到來之際,業(yè)務增長的瓶頸也加速顯現。
另外,谷歌和Facebook還有一個共同點,前者成立于1998年,早已跨過自己的20歲生日,而后者成立于2004年,距離20歲還有不到5年。
20世紀20年代,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提出“康波周期”理論,認為54年為一個經濟發(fā)展期,隨后歷經理論沿革,人們認為一個康波周期大約包含3個庫茲涅茨周期,每一個庫茲涅茨周期正是20年。
不少企業(yè)都曾經掉入康波周期,微軟在1997年面臨反壟斷案時22歲;雅虎在2017年出售核心資產,更名為Aitaba時22歲;蘋果在1996年遭遇大額虧損、銷售驟降,連續(xù)解雇兩任CEO甚至考慮破產清算時也是20歲。
20年,于任何企業(yè)都是一道坎。
如今,谷歌和Facebook等一批誕生在千禧年前后的企業(yè),正走入自己的康波周期,收入及用戶增速觸頂、內部創(chuàng)新弛緩、外部挑戰(zhàn)加劇,這都是康波周期里的正常表現。
因此,TikTok崛起僅僅是海外巨頭危機加劇的引爆點,反觀企業(yè)內部,Facebook、谷歌們能否跨過增長周期的最低谷,于它們而言都是一次全新挑戰(zhàn),
目前,谷歌正通過并表Youtube、搭建公有云以沖破康波周期的桎梏,但戰(zhàn)略業(yè)務如何轉型為營收支柱業(yè)務,谷歌、Facebook們還沒能給出最優(yōu)答案。
反向輸出
TikTok能在巨頭身前殺出一條路,關鍵是做對了三件事:
1、全球化產品。內容是“硬通貨”,抖音短視頻帶來的短線刺激更是全球“吃香”,加之興趣推薦的技術支撐,TikTok有著強悍的“kill time”屬性。
2、本地化運營。針對各國各地區(qū)的人文風貌、宗教習俗,TikTok采取了針對性的運營策略。例如在日本,TikTok運營團隊為照顧日本人抱團、從眾的天性,會經常發(fā)布一些與團體挑戰(zhàn)賽相關的內容。
3、搶占先機。2017年10月,字節(jié)跳動以10億美元收購Musical.ly,抖音正是借鑒了后者的產品功能才得以成功,而Musical.ly的全球注冊用戶一度達到2.4億,日活達到2000萬。
憑借上述三條道路,加之在社交媒體、搜索引擎上的廣告投放,以及影視明星的入駐,TikTok得以在海外成功崛起,并在微信、支付寶等巨頭出海遇阻之時,一躍成為中國互聯(lián)網企業(yè)的出海標桿。
如今,TikTok還在深化出海步伐。
首先,在戰(zhàn)略層面,字節(jié)跳動在今年3月首次將組織架構以中國和全球來劃分,張一鳴作為字節(jié)跳動的全球CEO,全球戰(zhàn)略是其未來的重點工作之一。
其次,在業(yè)務層面,TikTok正全面提速商業(yè)化。例如在內容電商維度,TikTok將于今年5月全面開啟購物車,用戶可通過視頻中的商品鏈接直接跳轉至購物界面。
傾斜戰(zhàn)略資源、加快流量變現,在字節(jié)跳動發(fā)力全球業(yè)務的同時,TikTok顯然是要將抖音的成功之路,在全球市場重走一遍。
這也是中國互聯(lián)網向海外輸出成功經驗的重要代表。
20年前,中國互聯(lián)網方興未艾,海外已涌現出谷歌這類重磅企業(yè),在中外互聯(lián)網實力不對等的情況下,國內企業(yè)借鑒海外產品而成長,Copy to China的聲音不絕于耳。
10年前,得益于智能手機普及和網絡提速降費,中國企業(yè)在移動互聯(lián)網賽道上一路飛馳,移動支付、共享單車等被海外譽為“新四大發(fā)明”,Copy from China漸成主流。
從效仿海外到模式輸出,中國互聯(lián)網在20年時間里完成了驚險一躍,眾多企業(yè)在證明自身商業(yè)模式之時,也展現出中國互聯(lián)網商業(yè)模式的成功,即橫向多元,基于用戶需求來構建自己的商業(yè)模式,挖掘一個需求就開發(fā)出一個模式。
但商業(yè)模式的成功之外,國內還需要一款站在全球互聯(lián)網浪尖的產品,在用戶數據和業(yè)績收入等硬指標上,證明中國互聯(lián)網“反向輸出”商業(yè)模式的成功道路。
TikTok正扛起這座大旗。
如前所述,TikTok的崛起因為做對了三件事,這背后凸顯出,字節(jié)跳動在國內互聯(lián)網競爭中所積累的成功經驗,或許也是國內頭部互聯(lián)網企業(yè),在技術突變之下持續(xù)創(chuàng)新與前進的“必備素養(yǎng)”。
再進一步,從模式輸出到產品輸出,這證明了在移動應用領域,無論是一二線大都市或者五六線小縣城,國內消費互聯(lián)網已呈全方位滲透之勢,中國正全面超越美國。
回到眼前,TikTok是中國移動互聯(lián)網取勝于全球的縮影,Facebook們在短時間內還難以超越這一標桿,而在沖破自身周期的過程中,海外巨頭更難以“剿滅”TikTok。
當然,喜訊與險境集于一身,TikTok要再次實現高增,海外監(jiān)管、全球化治理都是待解之題,海外巨頭根深蒂固的基本盤,更是TikTok暫無法撼動的地方。
TikTok的前路依舊漫長。